口腔癌在中医典籍中并无专属病名,但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 "茧唇"" 口疮 ""喉菌" 等范畴。《外科证治全书》记载 "茧唇,初起如豆,渐大如蚕茧,坚硬肿痛",与现代口腔癌的早期症状高度吻合。中医认为,本病的发生是内外合邪、脏腑失调的结果,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 "正虚为本,毒瘀为标"。
一、内因: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基础
脾胃积热,熏蒸口腔
《黄帝内经》云 "脾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",脾胃运化失常则水湿内停,日久化热生痰。现代人过食辛辣炙烤、肥甘厚味,导致脾胃湿热蕴结,上蒸口舌,灼伤黏膜。临床可见口腔黏膜充血糜烂、舌苔黄腻、口臭便秘,正如《诸病源候论》所言 "心脾有热,热气上冲,故口舌生疮"。
心肾阴虚,虚火上炎
长期情志不遂、劳伤过度易致心肾阴虚,虚火循经上扰口腔。《外科正宗》指出 "肾水亏损,虚火上炎" 可致 "口疮久不愈"。此类患者常伴口干咽燥、五心烦热、失眠多梦,口腔黏膜可见白色斑块或溃疡,基底潮红但疼痛不显,呈现 "虚火灼腐" 之象。
肝郁气滞,痰瘀互结
情志抑郁则肝气不舒,气滞则津停为痰,血停为瘀。痰瘀互结于口腔脉络,日久形成肿物。临床可见口腔肿块质地坚硬、固定不移,伴胸胁胀满、舌质紫暗、脉弦涩,符合《医林改错》"气为血帅,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" 的理论。
二、外因:邪毒侵袭是诱发条件
热毒外侵,灼伤肌膜
长期吸烟酗酒(中医视为 "热毒之邪"),烟草热毒熏灼口腔,酒精湿热蕴结脾胃,内外热毒搏结于口腔黏膜,导致细胞异常增生。《寿世保元》强调 "酒者,大热有毒,气味俱阳",过饮则 "伤神耗血,损胃灼精"。
寒湿凝滞,气血不畅
虽以热证居多,但部分患者因贪凉饮冷、久居寒湿,导致寒湿困脾,气血运行受阻。寒湿痰浊凝聚于口腔,可见黏膜白斑色淡、肿物表面光滑、舌苔白腻,正如《外科全生集》所言 "阴疽之证,皮色不变,温化则消"。
三、正虚:阴阳失衡是发病关键
《医宗必读》强调 "积之成者,正气不足,而后邪气踞之"。年老体衰、术后失调等导致气血阴阳亏虚,机体抗邪能力下降,痰瘀毒邪乘虚蕴结。临床中晚期患者常见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黄、舌淡脉弱,正是 "正不胜邪" 的表现。
中医治疗口腔癌注重 "治病求本",早期以清热解毒、化痰祛瘀为主,中期兼顾扶正祛邪,晚期则以益气养阴、温补脾肾为要。了解病因病机,有助于从调节脏腑功能、改善体质入手,阻断疾病发展。